文:林之珮 心理師
來到諮商之前,你一定想像過心理師可能會做什麼,頭腦裡面可能跑過了很多個路徑,例如說我想說他一定會問我發生什麼事,我要把這些事情說一遍,說一遍會有什麼幫助嗎?其實我自己都有想過原因了,難道他還能告訴我有些什麼新的原因嗎?就算他給我很好的建議,但以我目前的狀態,我也做不到,我也不是不知道別人會給什麼好建議。
不論你為自己做了哪些準備,當你決定填寫預約表,就跟我們的心念商量一下,留一點好奇給這個歷程。不知道心理師會說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會感到什麼?以及突然浮現什麼?
保留這個未知的空間,同時把頭腦的轉速放慢,把注意力從頭腦往下帶,將70%的注意力放在感受上面。
當你來尋求幫助,想必是希望解決目前的困境,希望情況有所改變,至少自己的內心先有所不同。這個移動的發生,往往需要你的心跟頭腦走在一塊,對多數人來說頭腦往前跑不難。可以對情況思考分析,可以運用別人的意見跟文章對照參考,難的是要帶著心一起跑動。感受總是容易迴旋,而它往往不受大腦指揮。
🧘♂️🧘♀️
走進諮商室,帶著感受坐下。如果你覺得很抽象,可以把注意力試著放在喉嚨到胸口連接到胃的地方,因為情緒與身體緊密相連。也就是說,當你表達的時候,你要很直接的注意到身體裡面一種鬆緊和質地的變化。身體會帶來關於感受的回饋。
例如以我自己為例,某次諮詢,我一邊說話一邊感覺到胸悶氣上不來,便發現了自己因為想要去解釋,不信任對方會聆聽,於是內在創造了著急跟恐懼。有些時候講到某些點,我意識到有一股能量上來,它從胸口一直來到喉嚨。那麼我知道有一些真實的感覺,過去累積的感覺被觸動了,這時,也許我會轉向去看浮現出來的是什麼。最近,處理一件事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沉重在胃中,是心傳遞了訊息給我,在我所面對的主題裡,如果想往前,有一些要先去消化的東西。
這些發現已經慢慢的讓腦與心開始交流。
💟💟
「走心」,需要耐性,可是很值得。因為我們面對生命中困難的時候,也常常是我們個人的精神,靈性上一個重要的轉化階段。
在這個旅程裡,心理師會站在什麼位置呢?他也許不斷地問「你感覺到什麼?」很可能這是為了幫助你。在思考時候同時覺察心在什麼狀態中,你的感受跟上腦袋了嗎?感受如何回應念想?
他可能會問你身體感覺如何,這是一種照顧自己的方式。讓情緒有一個很好的容器跟被引導的過程。
如果有很多情緒冒出來,那麼他可能會想瞭解「現在在想什麼?」「念頭是什麼?」因為感受背後有他的信念跟觀點。
🗣 💁♀️ ❤️
心理師,會站在頭腦跟心的連接之處。
他不能走得太遠,他不能走得太快。
他需要緊緊的跟隨你的覺知。又不是完全跟你看自己的眼光貼在一起,他要待在你敞開的部分,也要敲敲門,提示你是否要往內多看一點。
就是在這樣的合作過程裡,一起打開轉變的旅程。
外面的現象困擾是內心的投射。我們也許不知道前因,但知道現在的改變就帶我們超越將來可能不斷迴圈複製的後果。
帶一點未知和好奇踏進諮商室
腦袋轉速慢一點
走在心與腦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