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建議父母來諮商,會得到這樣的答覆:

我哪有那麼嚴重,你不要想太多,我只是跟你講講話,讓你知道家裡的事,我沒事。」 

明明就是某某某做不好,我才要生氣,你們卻叫我去看醫生,弄得像是我的錯一樣。有病的人才要諮商,我又沒有病。」 

要講話的話,我很多地方可以講,找你阿姨講、找朋友講、幹嘛沒事去找一個陌生人講話。」 

父母不願意來諮商的原因是什麼呢?

對於諮商感到陌生,不認識、不瞭解心理諮商也可以理解對於把注意力轉向自己內在不熟悉,因為從來沒有體驗過自我觀照跟省思,如何使自我具備支持自身的能力和能量。 

怕被認為是生病的人或者是家裡的情緒加害者。 一提到要走進心理所,或者是精神科診所,他們腦中出現的都是別人的眼光,類似嘲諷:「你有病啊!」「瘋子」等影像和聲音,這不能怪他們,在過去的年代裡,情緒被當作性格的一部分,都是自己的事,要改也要靠自己,要人幫忙一定是失控了,一定是瘋了。這些標籤太可怕。

而他們一直在自己的圈子裡,真的不知道:現在心理諮商就像運動中心一樣是許多人心理保健和心理復健的資源心理諮商,不是拿來定病的標籤,是一項選擇,看你願不願意把這個當作一個支點,來更好地面對內心的挑戰。 

我該如何帶父母過來諮商呢?

您先來認識諮商透過諮商,思考自己在關係中的位子,整理好感受和想法,慢慢父母分享來諮商的收穫帶著分享的心,彼此比較沒有壓力。 

有機會把父母帶來做親子會談。在會談裡面,雙方能夠經驗到把話說出來,不用擔心對方受傷,不用擔心自己被攻擊,不用擔心風暴擴大,心理師在裡面是一個容器、消化器、智能翻譯機

重要的是,長輩覺得他們不是帶著「我有錯」的感覺走進來,而是大家一起來面對在以上的正向基礎上,邀請父母做個別諮商,也許比較有機會讓諮商發揮它的效益。

從父母較為熟悉的服務方式作為入口例如家醫科,信任關係建立之後,由醫師提出建議,讓長輩知道,情緒不只是個性使然,其實會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需要釐清,同時情緒也會影響到整個身體的運作,因此除了藥物之外,能同步進行心理諮商很重要。

另外,我們諮商所有一位心理師,同時也是合格的按摩師 (阿薩多 身心按摩服務連結),他就分享許多長輩透過接受按摩,在身體的層面受到照顧,體會到放鬆之後,比較願意打開心來談話,在觀念上也能夠慢慢鬆動,後來願意談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身體和心理有機會一起慢慢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