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之珮 心理師
你不是不想看自己,只是沒有找到跟自己談一談的時機。那需要好的距離。
當內心出現強烈的感受,巨大的能量會帶來壓迫感。
因為這時候內在那個自己就如同一個非常脆弱的孩子,再也沒辦法思考;沒辦法接受任何的說法以及任何安撫,他只能在此刻盡情崩潰,倒在你的身上,賴著你,要你背著他。
💕這個片刻,你唯一能做的是保護他的安全,讓他知道你守著他,你既不會讓這個孩子衝上大街任意破壞,造成更大的受傷;也不會在這時候怒吼要他停下來面對現實。
不在這個時候急著要他停下來,因為你知道情緒能量的流動需要過程。
當強烈的情緒來臨。我們要給它展現自己的空間,這時理智最多就是用來給出安全的範圍,可以透過身體的張力、呼吸……任何媒介做釋放,同時透過不批判的覺察來做陪伴。
直到你發現與它開始有了一點空間,它不再完全覆蓋每一個念頭與呼吸。儘管你仍然難受,知道這個痛苦還在那裡,但思考可以運轉了,這時候才是慢慢的開始跟它說話的時機。
也許對話可以這樣開始:
🌟對它(內在的感受)做描述
我建議用「你」或使用「他」開頭,這可以提供對話的距離。
例如:「你很生氣,阿西說的話,讓你心都碎了,非常的爆炸……覺得只是因為一點小錯就被放大處理,過去所有的付出都不值得了。你真的非常非常的不甘心,很想拿刀捅自己,問為什麼要這麼忍耐,這麼委屈,然後得到這樣的回報?」或「他真的很痛苦,他滿地打滾,非常的憤怒。也不知道該跟誰生氣。」
🌟描述之後,繼續花一些時間感覺身體裡面怎樣的肌肉張力?怎樣的呼吸?讓身體留一點可以有任何動作的彈性,因為某些感受可能帶來顫抖、伸展,或者你需要甩甩手、踏踏地板。這些現象是好的,情緒將同時有所轉變。
🌟這時你跟自己對話的空間更大了,此時才合適開始提問。
例如:
「這裡面你最受不了的是?」「最不能吞下去的是?」「覺得需要跟對方表達的是?」「覺得現在的需求是?」
😘😘
交流要有對的距離,而對的距離,需要一些耐心跟等待。在你確實感覺到這個痛苦從你的背上、胸口上、整個身心慢慢的鬆脫些,而且很明顯還在的時候,加入對話,就不會錯過這個體驗。
將內在痛苦感受,轉化為語言,會幫助你在頭腦的層面、意識的層面更認識自己,並作為你進一步在關係中真實表達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