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直被憂鬱和害怕的情緒困住。她的生活裡面只有媽媽,可是跟媽媽的溝通是斷裂的。
她說不想聽到媽媽的聲音,那讓她心煩。
是媽媽叨唸的聲音嗎?
不是
是媽媽每天在客廳自說自話的聲音。
上個學期末約了媽媽,光是跟媽媽聯絡是否到校,就看到她的雙手和嘴唇都在發抖。
我想像會是疏離不通或焦慮不休的談話。
因此,接觸到扛著辛苦、滿懷歉意、理性清晰的母親,我有點摸不著頭緒。
多年前結束婚姻,一個人把孩子帶大,這些辛苦讓她對孩子的期待很高。她很懊惱忽略了女兒的需要:「我總是要求她,說很多道理給她聽,我不知道他需要的是瞭解跟溫柔,現在她不願意跟我溝通。」她站起來跟老師們鞠躬:「謝謝你們在學校給孩子愛,給孩子關心,做她在學校的媽媽。」她的國語不流暢,質樸的表達已經讓我們熱淚盈眶。
可是為什麼孩子那麼害怕?
關起門來媽媽願意讓我知道。
媽媽說自己前兩年開始,生命軌道發生改變,接收訊息的通道似乎打開,包括視覺的、聽覺的、感覺的。各種訊息進來帶給她強烈的負擔還有混亂,她不知道如何處理。後來,慢慢地學習打坐,用很多方式穩定下來。現在除了每天固定的在工廠工作,回家需要打坐和自我修練。大聲說出來,可以穩定意識,平穩的進行需要的溝通。
原來這就是女兒說的「自己跟自己說話」。
她說這個孩子跟她一樣。會有跟她相似的挑戰,但希望孩子不要這麼辛苦。
開學後遇到孩子,聽說她寒假時住院了。
孩子告訴我,因為耳朵裡面出現很多的雜訊,有一些聲音,有一些人在講話。
她開始跟他們對話,聲音越來越多,有些聲音會批評他,或者是叫他小心,有些聲音會讚美他。於是他主動告訴媽媽她想要住院。
她認為有些是心裡內部的聲音,有些來自外在,有時候,她聽到媽媽的聲音,可是在她的視覺裡,媽媽並沒有對她說話,就好像她聽得到媽媽的念頭,這讓她很害怕,也讓她覺得很奇怪,懷疑媽媽是不是在暗自對她做些什麼?
「媽媽說了什麼,使你害怕?」在主觀裡面,她所接收的,所認為的,是疏通情緒要處理的部分。
她說:「仔細聽完,媽媽應該是好意,都是在為我好。」
這些聲音不全然是迫害、懷疑、或自我膨脹,同時她雖然痛苦,仍可以表達需求、自我觀察、自我照顧。我想這是醫師維持憂鬱診斷、評估可以出院和減藥的原因。
我跟孩子分享:
「不論是外面的聲音,別人的聲音或自己的聲音,我們都需要明白通道是可以調節的。
首先,你要壯大自我的地盤,知道你是自己的主人,感受的空間是你的,就像你可以決定要打電話給誰,要回誰的訊息,不是傳給你的所有訊息,你都要點開。
其次,不要對這些訊息啟動好奇和追逐的態度,可以關閉它。」
出現干擾是一個現象,如何應對它,決定了走入泥沼還是拿回主權。這些心法當然不是我嘴巴說說,她就可以做到,但是她很棒,能接受自己對這個情況有責任。
觀念很重要,她練習把心靜下來,琢磨一陣子後,她說可以封鎖了。
怎麼做?
「就跟自己說:封鎖!」聲音就不見了。
這是她的方式,找回自己的空間。
我也跟她分享我的方式,注意力投放在心上,觀想一朵花,它順著呼吸慢慢轉動變大,可以把自己包起來。
她說:
「花在心頭上一開始是粉紅色、變成紫色、藍色......。現在包起來,是透明的。......有人在敲門,我跟他說我在休息。」
她正在為自己培養很好的態度,不論是否有外界的訊息進入,哪怕是內在想要分心的念頭,她練習站在意識的中心穩定住-「我正在休息。」
靜心充電,不追逐訊息。
如果要問,她的敏銳是一項天賦,如何處理?
所有天賦,不被打壓、批判、不造成混亂,它會慢慢熟成。她在這個年紀,很重要的是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與人交往互惠、透過學校課業練習思考和處理資訊,探索基本為人做事的道理。
這些過程會讓她的各種天賦獲得好的養分、安全的機會,以及和自己的其他面向有練習協調合作的時間。
孩子的敏感不是病,但是有可能因此生病。守護她的成長,要教她守護自己的心。